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国内 > 正文

胡雪岩和洋人做生意,利用大清的政治保护,用金钱砸开路子做买卖

2020-09-30     来源:百家号:吴学华讲历史

声明:吴学华讲历史原创作品,未经许可拒绝转载

上一节说到胡雪岩没有花一两银子,就完成了对别人钱庄的控制,接下来,他看准朝廷与太平天国的战争,觉得与洋人做军火的买卖,肯定赚大钱。

一次,胡雪岩到上海联系丝行,空闲的时候在上海的“长三堂子”吃了一顿“花酒”,碰到了他后来最信任的朋友古应春。

古应春当时正做洋行通事,清朝时叫“康白度”也叫“康白脱”。中国开办洋务之初,通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。他们表面上主要是充当外事翻译,但由于这一角色在当时十分特别,同外商交易时,他们其实还负责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,与后来买办的性质相同。“康白度”或“康白脱”等也就是英语comprador的音译。有趣的是,咸丰、同治年间也有记载,有的人把它译作“糠摆渡”,还做了中文解释,称买办介于华人和外商之间促成买卖,把他们比作用来糠片来摆渡。这种解释说明了华人、外商同买办之间的关系,也暗含讥讽。不过尽管如此,也算猜对了几分,基本上道出了买办的职事性质。

胡雪岩要和洋人做生意,认识这些要紧的人物是十分必要的。胡雪岩来到上海,托人与古应春相识。上海的应酬主要是吃花酒,于是胡雪岩托尤五请来古应春在怡情院吃起花酒。酒席上,古应春谈起他自己参与的洋人与中国人的一桩军火交易。有一次洋人开了两艘兵轮到下关,来卖他们的军火,眼看价钱谈妥就要成交了,却半路里杀出个“程咬金”,直接与洋人接头,说是太平军钱更多,给的价钱高,而且急需军火,洋人一听马上变卦,把价格翻了一番。买方急着要,只好按他们说的办,白白让洋人占了大便宜。

古应春说这个,是因为他对中国人内部互相拆台的做法很不满,让洋人钻空子占便宜。但经他这一说,也引起了胡雪岩对军火生意的兴趣。在胡雪岩看来,形势和时局十分有利于做军火生意,而且一定可以赚钱。第一,小刀会在上海很猖獗,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都对此毫无办法,正准备让朝廷派兵来剿。兵马未动,军火武器一定要充足,官兵一到,自然用得到。胡雪岩打听到江苏巡抚是杭州人,他自然可以买通江苏巡抚。第二,此时太平军也正沿着长江一线向江、浙进发,浙江为保住城池,也加紧团练,也就是组织地方武装,当然也需要军火,借王有龄在浙江官场的势力,吃掉一批军火不在话下。反正洋人无非是做生意赚钱,这军火卖给太平军和卖给官军都一样。

胡雪岩探知太平军从上海购买的军火由青帮护送。由于战争不断,买卖军火当然赚大钱,更有大笔的回扣。胡雪岩早就想做军火生意,苦于无处着手,有了这个信息,正好抢先下手,在老虎嘴边抢食,把这笔生意抢到手。事不宜迟,胡雪岩立即通知王有龄。王有龄听他述说后,高兴地说道:“真是无巧不成书,刚才抚台黄大人召见我,想从海运局提一笔钱购买500条毛瑟抢,主要是给绿营兵补充装备,我正找合适的人,你既然有意向,可应承下来。”

胡雪岩粗略一算,每支毛瑟枪约50两银子,500支需2.5万两银子,每支回扣一分多,最少也有3000两银子,当然是笔赚钱的生意。他连忙请王有龄提3万两官银的银票,作为上海之行的费用,然后收拾行装,搭了个小火轮,急匆匆连夜奔赴上海。他深知商场如战场,决不能浪费时间以致失去商机。胡雪岩算定太平军购军火不会这么顺利,洋商必定讨价还价,拖上几天,把太平军逼到没有办法的地步,以高价卖出。从高老三口中,胡雪岩得知太平军欲购500支枪,数量不少,洋商不可能有现货,还要花一个月的时间从国外运来。故而胡雪岩满怀信心,他知道这笔生意一定成功。

相关阅读

今日热点

小编推荐